上海:2021年数字贸易交易额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至24.8%
今天(10月9日)下午,市委外宣办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市商务委党组书记、主任顾军围绕“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主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情况。市商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国华,上海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张翼,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杨朝,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孔福安共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年来,上海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了一番,规模跃居全国城市首位,消费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一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启新征程。2017年,上海提出打响“四大品牌”,先后出台了两轮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并率先提出建设国际消费城市。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上海等五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8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60%以上。
二是时尚潮流引领性更加彰显。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进口消费品集散地。上海口岸消费品进口总额占全国比重提高到40%以上,口岸进口服装、化妆品、汽车分别占全国约70%、41%和37%。上海也是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世界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超过90%,国际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城市第二。“十三五”期间年均引进首店超800家,占全国一半左右。2021年,新设首店首次突破千家,超过3000个国际国内品牌在沪举办新品首发、首秀、首展。上海还是本土品牌的策源地。222家老字号的3000家品牌店遍布全市,其中百年品牌有69个,20个品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天猫2020年Top500新品牌中,有90个新品牌来自上海,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上海时装周已迎来二十周年,累计培育了1000余个国内热销品牌,单季订货超过6亿元,位列全球时装周活力指数第四,被誉为“亚洲最大订货季”。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首创大规模综合性消费节庆活动——“五五购物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成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响“四大品牌”的重要功能性平台和重大标志性活动。
三是新模式新业态竞相迸发。2021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3.24万亿元,是2012年的4倍之多,其中,网络购物交易额1.32万亿元,居全国前列。无人零售、生鲜冷链、在线视听、无接触配送等新模式纷纷涌现,在主要直播电商平台,用户观看数和品牌参与规模均为全国第一。
十年来,上海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百亿级千亿级商品交易平台数量倍增,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2021年,上海商品销售总额跃升至16.3万亿元,是2012年的2.3倍。
一是平台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持续提升。百亿级、千亿级商品交易平台数量分别增加到9家和17家,上海钻石交易所成为世界第五大钻石交易中心,宝玉石交易中心提升为国家级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期现联动”试点并取得积极成效,钢铁、有色金属、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成为国际市场重要风向标。
二是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全面完成国家内贸流通体系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等任务,以商务信用为核心的新型流通治理模式等8项上海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率先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长三角重要产品追溯信息互通、长三角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体系等一批共建项目开展实施。
三是商贸流通网络体系持续健全。城市商业布局体系更加完善。全市3万平方米以上商业综合体超300个,年客流量超21亿人次。南京路步行街完成东拓升级,滨江地区、新天地、武康路等成为著名网红打卡地,夜生活指数全国第一,5个区入选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城市流通服务体系更加便利和现代化。全市共有19个批发市场、875个菜市场,保障了主副食品供应量足价稳、便利惠民。2020年启动新一轮早餐工程建设以来,全市累计新增早餐网点3397个、市级早餐示范点328 个,成为体现城市温度的亮丽风景线。
十年来,上海坚持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贸易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提高,跃升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口岸城市
2021年,上海口岸贸易额达10.1万亿元,全球占比提升至3.6%左右,上海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元;服务进出口额达2294.1亿美元,占全国比重提升至30%,规模居全国各省市第一。
一是贸易结构大幅优化。2021年,一般贸易方式、新兴市场、民营企业在出口中的占比,分别比2012年提高约10个、8个和13个百分点。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规模比2012年增长1.87倍,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至41.2%。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近五年年均增速达到13%。
二是贸易载体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级平台基地加快成势。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快建设,外高桥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已有六类商品进口额占全国比重超10%。成功创建数字服务、文化贸易等领域8个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国际会展之都基本建成。出台全国首部省级会展业地方法规,全市展览面积从2012年的1109.3万平方米扩大到2019年的1941.7万平方米;以进博会、工博会为代表的一批高能级展会连续成功举办,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等世界知名会展机构相继落户,世界百强商展数量稳居全球城市首位。
三是贸易新模式新业态快速成长。率先发布全国首个省级数字贸易行动方案,2021年数字贸易交易额达568.8亿美元,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至24.8%。创新开展自由贸易账户项下离岸经贸业务试点,2021年上海企业离岸贸易收支规模超700亿美元,成为国内离岸贸易最为集聚的地区。建设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实现跨境电商主要监管模式全覆盖,2021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1328.8亿元,同比增长1.2倍。成功开通中欧班列“上海号”,国际贸易分拨、保税维修、再制造等新型国际贸易都实现了新突破。
十年来,上海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双向投资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
截至2021年底,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超过3000亿美元,较2012年增加了1680亿美元;十年间,对外投资备案中方投资额累计超1700亿美元。
一是外商投资首选地持续巩固。超过6万家外资企业在上海蓬勃发展,全国首家股份制外商投资性公司、外商独资船舶代理公司、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等一批首创项目纷纷落地。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77家、外资研发中心523家。出台全国首部地方外商投资条例,外资企业投诉中心、涉外服务专窗等精准服务机制让外商在上海敢于投资、做大做强。
二是“一带一路”桥头堡功能凸显。截至2021年底,上海企业在境外累计设立企业超过5000家,海外存量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达到110家。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持续增强,对沿线市场的对外投资额、进出口额和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占全市比重提高至11.4% 、22.4% 和61%,中国印尼综合产业园区青山园区(上海)、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项目均已成为国际经贸合作共赢的成功典范。
十年来,上海坚持扩大开放不动摇,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形成了一大批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开拓性创新,已经成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
一是搭建了举世瞩目的开放平台。浦东新区开启新一轮开发开放。从2013年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到2019年临港新片区设立,到2021年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浦东开发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制定了全国首份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封关验收。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及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等一批重大政策举措率先落实。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和引进总部类企业近500家,成功创建虹桥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虹桥国际会展产业园揭牌启动,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功能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连续成功举办四届进博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累计意向成交2700多亿美元。“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拓展至60家,累计进口商品超过3230亿元;连续三年举办“上海城市推介大会”,向全球充分展示上海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营造了世界一流的开放环境。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率先启动,目前单一窗口建设已进入到4.0版,每年支撑全国近1/3贸易量和4000万标箱集装箱吞吐量的数据处理,成为全球数据处理规模最大的地方单一窗口。亚太示范电子口岸项目成功落地,成员拓展至14个经济体24个口岸,成为实现APEC供应链一体化的有力推手。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上海口岸通关时效比2017年压缩了一半以上,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指标连续两年位列全国营商环境评价单项指标第一,居全球海运经济体前列。
上海国际服务贸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