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 中国该如何打造数字贸易
近日,商务部等24个部门制定了《“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首次将“数字贸易”列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的重点和路径。
数字贸易是新一轮全球竞争的焦点。2017年的《“十三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尚未涉及“数字”和“数字化”,《规划》正文则76次提到“数字”,凸显数字贸易已经成为全球竞争尤其是大国竞争的焦点。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尽管如此,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依然排在美国之后。5G技术应用中的大国竞争,更凸显互联网技术和数字贸易之争成为新一轮大国竞争的焦点。《规划》对数字贸易的“偏爱”,既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因应新一轮全球竞争。
更重要的是,中国也在着力打造数字贸易新传奇。
倒逼传统贸易数字化转型
中国具有发展数字贸易的良好基础。中国在供给侧形成了平台经济的良好生态,消费端也习惯了数字经济生活方式,国人普遍习惯移动支付。数字贸易列入《规划》,有助于激活从社会主体到社会个体参与服务贸易的活力。
新冠疫情导致人流、物流双双受阻,倒逼传统贸易(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数字化转型。即使全球供应链复苏,数字贸易也将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推动下成为全球贸易主角。
中国在后疫情时代的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竞争中必须也应该处于前列。据测算,2020年我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到了2947亿美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逆势增长8.4%,占服务贸易总额的44.5%,比“十三五”初期提升了13.9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要想补上中国服务贸易大而不强的短板,必须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据《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0》,预计到2025年,中国可数字化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超过4000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50%左右。
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做很多工作。即如《规划》指出: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推进服务外包数字化高端化、促进传统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建立健全数字贸易治理体系。
具体言之,一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推广和使用方面领先全球,夯实数字贸易的产业基础,促进中国数字贸易提质增效。
二是强优补短增强中国数字贸易的内生动力,如发挥现有平台经济的优势,补上核心技术和科技的短板,涵养孵化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平台经济,拓展服务贸易领域,为金融、保险、运输、旅游、文化、教育、医疗、研发设计等服务贸易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释放这些领域的数字贸易活力。
三是按照《规划》要求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
促进数字贸易共同体建设
互联网技术无国界,大数据系统无阻隔,但全球竞争是残酷的,大国利益之争是永远的,互联网新技术也存在知识产权之争,国际贸易更充满各种壁垒。在数字贸易治理和规则体系尚未完善之时,中国依然要在数字贸易领域有序开放,在强化本国数字贸易话语权的同时,促进数字贸易共同体建设。
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受阻,全球货物贸易面临着能源荒、芯片荒、物流价格高企,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也面临严峻挑战。在此情势下,货物贸易的短板,可以通过数字贸易方案来解决。较之传统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提高了签约效率,降低了订单难度,节省了交易成本。依托平台和大数据系统,贸易各方不仅可以实现签约即流程的标准化操作,而且可以通过平台大数据系统自由选择贸易伙伴,且能享受平台提供的风险担保和配套服务,避免交易风险和实现交互性贸易多赢。
尤其是和大数据相关的高科技服务产品,如电子游戏更可通过手机终端直接付费下载完成,可以说服务贸易可以在瞬时完成,完全摆脱了复杂的传统货运渠道固有的各种成本和不确定性,通过点对点的虚拟“比特”即可完成。
中国也已形成了百舸争流的服务贸易形态,不仅可以缩短贸易流程和节省贸易成本让传统贸易心态的B2B数字贸易化,亦可通过跨境电商实现被B2C、B2B-C(海外仓再到消费者)、C2C,未来亦可催生C2B等贸易形态。中国移动支付的普遍使用和数字货币场景的大规模使用,也对数字贸易有促进作用。总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数字贸易虽无法彻底取代传统服务贸易,但将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
服务贸易从线下传统到线上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节省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而且能够做大做强服务贸易,给服务贸易添加了“新能源”增加了“新引擎”,给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终端市场,且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因此《规划》不仅为中国数字贸易擘画了宏伟蓝图,也可借力数字贸易补上中国服务贸易的短板,实现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双强”。
由于全球数字治理体系尚未完成,数字贸易法治规则也不完善。中国可通过数字贸易的优势在数字治理体系、法治规则制定、确保数字安全上形成自己的话语权,打造中国的数字贸易新传奇。
上海国际服务贸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