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正文

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致辞中强调,服务贸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这说明服务贸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并“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可以说,国际服务贸易是实现上述三个目标,并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和途径。





服务贸易成为吸引“全球要素资源”进入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途径,实现外循环促进内循环


服务贸易有四种实现方式:跨境交付、自然人移动、异地消费和商业存在,其中自然人移动和商业存在都涉及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因此发展服务贸易本身就是“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实现方式,符合“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的方向。


由于大部分传统服务业依然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地理空间上相靠近,所以服务业发展依然相当大程度上主要依靠国内大循环。但这并不意味着服务业要封闭发展,恰恰相反,由于国际服务贸易有相当大比重是通过自然人移动和商业存在实现的,所以服务贸易恰恰成为吸引国外优质资源进入国内提供服务的重要途径。比如近来诺贝尔奖候选人、来自日本的藤岛昭教授加盟上海理工大学;丰田、日产等车企重量级技术人员也纷纷被中国车厂礼聘,担任技术、研发、品保总监等关键岗位职务。再举一个文化产业领域的例子。中国曾经通过引进国际流行的电视节目模式,结合中国的文化内容,形成中国版的电视节目。而如今中国已经过渡到集结全球优势资源为国内设计节目模式的新阶段。比如湖南卫视联合戛纳秋季电视节组委会Reed MIDEM启动“全球飙计划”,面向所有国际制作公司和电视平台,征集节目创意,打造下一个引领中国电视新趋势并具备全球发行潜力的现象级节目模式。到2020年3月,共吸引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和独立制作人参与制作的60余个原创模式提案。可以想象,未来很可能从一开始就由全球化团队专门为中国市场研发原创节目模式并制作具备向全球推广潜质的原创节目。这些都是以服务贸易为途径吸引外部优质资源进入国内大循环的例子。


服务贸易打通堵点,使国内大循环变得更加顺畅


一是促进服务业效率提升。中国经济未来大部分增量都将来自于服务业,2016年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量占GDP增量比例分别是71.4%、55.5%、58.9%、67.9%、63.1%。通过发展服务贸易,让全球最优质服务提供者来到中国国内大市场,为服务中国国内市场而相互竞争,这将发挥明显的竞争效应,也使国内服务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找到最为优质和合宜的资源,实现充分就业和潜力充分释放,促进服务业效率提升,进而提升经济增长的整体效率。


二是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服务贸易在提升国内制造业发展水平、培育制造业出口新优势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有高达41万亿元人民币的全球第二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且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和国内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到来,人们对产品需求的重点也将更多转移到品牌、外观、质量、技术水平等方面,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也逐渐显现,这特别有利于吸引全球范围内品牌管理、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进入中国,两业融合发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发展态势。无论是在生活性服务还是生产性服务领域,通过服务贸易引入全球优质服务资源,都可以增加国内服务多样性,促成国内产业和市场良性竞争,提高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


三是在更深层次上提高国内产业分工协作水平,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服务外包领域出现的“离岸转在岸”现象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2006年到2019年,中国在岸外包业务规模从几乎为零迅速增长到611.8亿美元,占外包总业务额比重也迅速增加到38.7%,这个比例在2015年之后每年平均递增1.4个百分点。一些服务外包企业本身就同时承接离岸和在岸外包,他们在为国外企业提供离岸服务外包的同时为国内客户服务,这有利于协同国内外服务标准,提升本土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当全球服务需求发生转向时,原本从事离岸服务外包的企业可以直接转而面向国内市场,这一微观层面看似简单的“离岸转在岸”,却可以对中国国内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分工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升级、制造业竞争力提升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这种“离岸转在岸”,中国制造所需要的研发、设计、软件等重要的生产性服务很可能还是由企业内部提供,“离岸转在岸”可以促进生产者服务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产业,使整体经济收获分工专业化收益。从业者在服务国外客户过程中积累的技能和标准,以及处理外包流程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也有利于制定与国内发包方的业务标准,降低国内产业分工中的交易成本,打破国内循环堵点,促进国内经济循环更加畅通高效。


服务贸易让内循环促进外循环


一是“本地市场效应”推进国内服务出口。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的应用具备非常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中国国内巨大的市场规模加上独特的需求偏好,有能力支撑和分摊成本,使服务于中国市场的服务提供商形成国际竞争力,产生“本地市场效应”,从而有助于中国设计、中国标准、中国品牌、中国文化元素产生国际影响力;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也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比如小米手机目前出口到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的研究表明,小米手机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销售模式基本就是他们在中国销售模式的延伸,是他们在服务中国市场过程中摸索出来的。近年来中国原创电视节目模式开始在国际上获奖并在一些国家制作本土版。比如芒果TV的原创节目模式《小巨人运动会》已经与越南最大的国有电视机构——越南国家电视台达成合作,并于2021年7月开始越南本土化节目制作。2020年在越南谷歌电视剧搜索趋势前十当中,就有三部来自中国芒果TV的中文剧,特别是《以家人之名》现在仍占据越南电视剧热搜榜。这些都是利用文化服务在国内的影响力打造国际名片并进行海外推广的案例。一些以国内市场为目标市场的国产电影——比如《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少年的你》的海外票房及影响力都达到近年来新高。近期正在上映的《长津湖》,由于优异的国内票房成绩而引起海外媒体广泛关注。更为典型的是网络文学领域,大量网络文学作者为规模巨大的国内读者竞相撰写网络小说,产生极具吸引力的网络文学作品,自发对国际读者产生吸引力,形成了中文网络文学内容、模式甚至硬件的“出海”。这些都说明中国依托国内大市场推动形成国际竞争力的机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而这在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生产性及生活性服务领域非常突出。


二是对货物贸易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这在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领域体现最为突出。货物贸易的迅速增长,本身就是国际运输服务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的结果;而近期国际海运价格迅速提升,又充分显现出国际运输服务贸易是货物贸易的“约束条件”。全球范围内按照增加值计算的服务贸易额占国际贸易总额的比重高达49%,但按贸易额占比计算的比重则只有23%,这说明有大量“不可贸易”的服务要素搭载在“可贸易”的货物载体上实现贸易。有研究表明,德国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来源于其产品中所蕴含的生产性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未来货物贸易竞争力的持续,很大程度上也将依靠国内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效率的提升,带动更多中国服务、中国标准、中国品牌搭载在中国产品上出口,并成为中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


中国已经正式申请加入CPTPP,这表明了中国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态度,而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必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相关措施,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服务贸易扩大开放示范区为龙头和试点,对服务贸易扩大开放进行压力测试,先行先试,不断总结经验并扩大适用范围。抓住数字贸易新趋势中呈现出来的新机遇,充分发挥中国独特优势,通过发展数字服务贸易来强大国内服务市场,形成服务出口新优势;用跨境交付适当替代异地消费,调整服务进口结构,最终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上海国际服务贸易网